假借帮扶之名,行逃税之实最近,多地曝出企业通过虚假挂靠残疾人证偷逃税款的现象。这些企业表面上响应国家号召安置残疾人就业,实际却通过伪造劳动合同、虚构在职证明等方式,骗取税收优惠。例如某省税务稽查案例显示,一家不足50人的公司竟登记了15名“残疾员工”,但实地核查时仅发现2人实际在岗。 这种操作背后存在完整产业链:
政策漏洞如何被钻空子?我国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》规定,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达1.5%可免缴残保金,超比例安置还能享受税收减免。这本是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善意政策,却被部分企业异化为“避税捷径”。 关键漏洞在于:
谁在受害?谁在买单?这种灰色操作造成三重伤害:
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残疾人因数百元的“证件出租费”卷入违法交易,却要承担个人信息泄露、影响低保资格等风险。 监管利剑如何破局?针对此现象,多地已启动专项治理:
某省税务局2023年数据显示,通过上述措施,虚假挂靠举报量同比下降62%,但仍有企业通过跨地区挂靠、拆分用工合同等方式规避监管。 根治乱象需要系统思维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不能仅靠事后处罚:
值得注意的是,浙江某市试点“按实际工时折算优惠”政策后,企业真实雇佣残疾人的比例提升了3倍,这说明政策优化确实能引导企业行为。 参考文献1. 国家税务总局《2022年度税收违法案件分析报告》 2.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《2023年就业保障金征收情况通报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