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全村人笑话的“傻子操作”当58岁的老卫突然把自家渔船开到河中央时,岸边的村民差点把茶碗摔在地上。“这老头疯了吧!现在可是枯水期!”几个后生扯着嗓子喊。按常理,河道中央布满暗礁,更别提今年水位降了1.2米——这是村里水文站刚更新的数据。 但老卫的船就像装了导航仪,在布满漩涡的河面上划出精准的s型轨迹。船尾翻起的浪花里,隐约能看到他佝着腰检查渔网的身影。有眼尖的村民发现,他的船吃水线比平时浅了足足15厘米。 三十年的河床记忆库第二天清晨,当老卫拖着满舱的鲥鱼靠岸时,谜底才被揭开。他的船舱里整整齐齐码着三本发黄的笔记本,上面用蓝黑墨水画满河道地形图,标注着“1997年7月洪水线”“2005年清淤标记”等字样。
“枯水期的河中心藏着条‘鱼道’。”老卫用长满老茧的手指划过笔记本上的等高线,“水流在这儿打个转,鱼群都贴着河底逆流。” 教科书里找不到的捕鱼经水产局的专家后来做了测算,老卫当天的捕获量是常规捕捞方式的3.7倍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他自创的“倒挂网”装置,能让渔网在急流中保持45度倾斜角,正好卡住鱼群的洄游路线。
藏在皱纹里的生存哲学面对电视台的镜头,老卫只是搓着开裂的虎口笑:“咱打渔的就像医院里的心电图,得跟着水流起起伏伏。”这话让在场的年轻记者愣了半晌——他们查遍资料才发现,今年河道含氧量变化曲线,真的和心电波形高度相似。 村里老人私下说,老卫这套本事是拿命换的。1998年发大水,他为了救被困的采砂工,在能见度为零的暴雨中驾船横穿河道,全程就靠对水流触感的记忆。 被现代科技验证的老智慧海事局后来用三维声呐扫描整条河道,结果显示:老卫标注的12处“鱼窝”,正好位于水流速度突变区。这些0.5-1.2米见方的区域,形成了天然的饵料聚集带。 更绝的是他自制的“潮汐预测仪”——用腌菜坛子改装的简易气压计,预测准确率竟比手机天气软件还高8个百分点。当年轻人忙着更新app时,老卫正蹲在船头,盯着坛口油纸的细微颤动。 数据来源:某省渔业资源年报(2023)、某市海事局航道测绘报告(2022.11) |